今天,他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012年,进出口公司着眼于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大局,完成保产保供任务,原油业务在困境中实现稳健增长。
吨油利润低,物耗、能耗比重高。国家和石油企业应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战略的实施。
因此,石油产业要持续、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石油循环经济,从粗放型向节约型、从单向型向循环型、从单一企业向共生企业、从一业主导向多业支撑转变。石油化工装备产业规模偏小。包括深层次的石油循环经济理论,配套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石油产业内和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可量化、可考核、可操作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当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石油产业技术创新有待增强。近年来,美国在油气生产方面的增长得益于致密油和页岩气资源开采技术的发展。
两年之内,展望报告中(伊拉克的)数字还会向上变更。而此前最新发布的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也预测,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仍然侧重于化石燃料,2011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份额高达87%。美国页岩油气产量的激增来自于此前若干年高油价进程的推动,但随着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涌入市场,更多的油气供应会否导致今后更低的价格?而油气低价又是否会支持高成本的非常规油气开采?答案或许是未来能源市场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到2035年,中东90%的原油出口将输往亚洲,从而打造新的贸易轴心。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布日延瓦尔什撰文指出,美国未来有可能成为石油巨人,但能源独立的梦想依然难圆。IEA报告中对美国的能源前景预测最为乐观。
然而,前景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许多美国媒体评论着眼于美国正在赶超沙特和俄罗斯这一看点上。尽管我们的预测是到2020年翻一倍,但这仅仅是伊拉克政府设定目标的一半。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Birol)11月29日在纽约表示。
而全球的石油供应在2020年后将更加依赖欧佩克,伊拉克2035年将贡献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45%。这些预测能变为现实吗?请看三大机构的主要观点。比罗尔还称,之所以看好伊拉克的发展潜能,主要是因为伊拉克与该地区的其他产油国有许多体制上的不同,其中关键在于,目前伊拉克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投资。不过,不少能源分析人士指出,IEA对于伊拉克的产油能力过于乐观。
而在新的全球能源格局下,没有一个国家是能源孤岛,不同燃料、市场和价格间的互动正在强化。此外,IEA得出上述结论也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基于全球石油需求飙升。
化石燃料能否仍占据主导地位?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主力。这一系列变化将加速全球石油贸易方向性的转化。
其次,一些来自环保组织的人士也固执地反对发展任何碳氢能源。迄今为止,伊拉克对于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贡献最大。国内专家认为,在美国能源独立化进程中,中国受到的威胁将大于获益,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将日趋严峻。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以夺人眼球的沙特美国作为标题,赞美美国能源公司的新技术革命运用水力压裂法提炼页岩中的油气,并称这是一次真正的能源革命。未来能源供给中心将西移,而能源需求中心将东渐,亚太地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世界能源生产中心日益多元化。
石油贸易重心加速转向亚洲?在美国的能源独立化进程中,中国受到的威胁将大于获益,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将日趋严峻。IEA报告指出,未来10年美国对中东原油的进口需求将下降至接近于零。
伊拉克的地缘政治问题以及经由素有海湾的咽喉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亚洲的石油运输航线的战略安全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影响其石油出口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伊拉克成为全球石油供给大赢家?不少能源分析人士指出,IEA对于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过于乐观。
此外,IEA还假设,只有当沙特与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下滑,或者正如之前预测增长的情况下,美国才会在2020年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并在一段时间内超过沙特。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油气价格只会继续上升,并最终达到同可再生能源同样高昂的程度。
届时化石能源占比一次能源的比例将高达82%。美国取代沙特成为最大产油国?随着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美国到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伊拉克是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商。能源变革能否撼动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据的主力地位?IEA在2012年预测报告的观点是,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主力
而选择性多级分段压裂及控制开采技术,是在常规分段压裂工具对应产层的位置安装可开关滑套,并通过配套的开关工具对其进行打开或者关闭操作,不仅能够根据实际增产需要,对任意层段有选择地实施压裂和开采,而且能够实施多次重复压裂和增产措施,实现油气井优化、高效开采和长期稳产。12月11日,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在苏里格气田苏7641井,成功实施选择性多级分段压裂及控制开采作业施工,各项技术指标、施工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成功进行现场应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
今年年初以来,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专家和技术人员,适应国内油气田更加高效开发的需要,准确把握油气增产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勇于超越,敢为人先,先后攻克数十道技术难关,进行上百次功能性地面模拟试验,终于研发出世界首创的选择性多级分段压裂工艺技术及配套工具,并在首次现场应用中获得圆满成功。这个公司在苏7641井分段压裂作业后,各层单独放喷效果喜人,点火后火苗高达10米。
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多级分段压裂技术,仅能对产层实施较为单一的逐级分段压裂,并且各产层只能合并开采据了解,此次合作将对中国石油当前开展的致密油气勘探、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和储气库等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石油与斯伦贝谢开展长期、不间断的测井技术服务。双方合作紧紧跟踪世界测井技术发展动向,围绕勘探生产中的地质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测井技术的发展。在成功开展测井技术合作基础上,双方相继又开展了钻井与测量、水平井分段压裂和微地震监测和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主的复杂油气藏综合研究等合作。双方表示,未来3年的合作中,将突出应用斯伦贝谢最新研发的扫描(Scanner)测井等新技术,以及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油气藏综合评价等内容,破解油气藏勘探开发难题。
12月17日,中国石油与斯伦贝谢油藏评价及电缆测井技术服务合同续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2001年开始,双方已经成功开展四轮、每轮为期三年的油藏评价测井技术合作
2001年开始,双方已经成功开展四轮、每轮为期三年的油藏评价测井技术合作。在成功开展测井技术合作基础上,双方相继又开展了钻井与测量、水平井分段压裂和微地震监测和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主的复杂油气藏综合研究等合作。
12月17日,中国石油与斯伦贝谢油藏评价及电缆测井技术服务合同续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据了解,此次合作将对中国石油当前开展的致密油气勘探、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和储气库等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